標題:認識腸病毒 |
作者:黃老師 |
日期:2000/11/26 |
腸病毒是一群(60多種)腸病毒的總稱,在生物分類上屬於小 RNA病毒 ,其中為大家所熟悉的有小兒麻痺病毒(共3型),克沙奇病毒A型(共23型) 、B型(共6型)、伊科病毒(30型)以及第68-71型腸病毒。自1970年以後發現 的腸病毒都以數字來命名,71型腸病毒就是目前所知道的腸病毒中最後一 個被發現的。腸病毒感染流行於每年的夏秋兩季,容易侵犯十五歲以下的 孩子,感染後經過2-10天的潛伏期產生症狀。它可經由呼吸道的飛沫傳染 或腸胃道的糞便傳染,飛沫傳染期約1-2星期,而糞便傳染期可長達8星期。 感染了腸病毒,大部份人(50-80%)都不會產生症狀,產生症狀的有的則和 一般感冒類似,而有的則是特殊的臨床表現,例如 泡疹性咽峽炎、 手足口症、 無菌性腦膜炎、 病毒性腦炎、 肢體麻痺症候群、 急性心肌炎、 急性出血性結膜炎等, 其中以前二者最多見。 【手足口症】 本病於1957年首次被提出報告,它的致病原很多,其中最常見的是由A.B群 克沙奇病毒、腸病毒71型引起。本病的主要病變除了和泡疹性咽峽炎相同的 口腔黏膜的潰瘍點之外,在手掌、腳底、臀部、肛門周圍、膝蓋、手肘等處 出現紅疹、丘疹及小水泡,因此而命名「手足口症」,病程約7-10天,多自然 痊癒。由於腸病毒感染目前沒有特殊治療,對於以上二種病例仍以症狀治療 為主,以下一些照顧原則可供參考。 1.儘量吃冰冷食物-冰淇淋、冰牛奶、冰水果;吃滑潤、柔軟的食物, 避免過酸、過鹹的食物。 2.在醫師處方下,可用口腔專用的局部葯膏在進食前塗於口腔黏膜,以 達到暫時止痛的目的。 3.對於持續高燒,無法進食的孩子,考慮住院,以便給予靜脈點滴,維 持營養水份。 1998年初夏,台灣發生了一場空前絕後的腸病毒大流行。疫情一開始即 急劇升高,到了六月底,七月初更達到了高峰,經過病毒培養,證實主 要病原是腸病毒71型。它的臨床症狀明顯的比以往嚴重,例如持續高燒 不退,嚴重嘔吐,不尋常的昏睡,抽痙發生率比由克沙奇病毒引起的明 顯的偏高。據當年的疫情分析,嚴重而且有合併症的病例中75-80%是三 歲以下的嬰幼兒,其中有些平日十分健康的孩子卻在發病後短短的2∼4 天內急速死亡。轉眼又是腸病毒的流行季節,家長們請提高警覺,做好 以下各項防治措施: 1.為了避免傳染,病兒及其家人應加強洗手,尤其是飯前及便後。 2.小心清除病人的分泌物(糞便、口鼻分泌物)處理完畢要立即洗手。 3.避免出入公共場所,以減少接觸病毒的機會。 4.病人應多補充水分,多休息,儘量留在家中,以免傳染他人。 5.避免和病兒分享食物或共用餐具。 6.對於年齡小的,尤其三歲以下的病童,出現疹子五天內, 若出現下列任一症狀時,應急速就醫: (1)活動力減低 (2)不尋常的昏睡 (3)劇烈嘔吐 (4)呼吸困難 (5)抽搐 (6)肢體無力 7.當家中第二個病兒出現時,更要特別小心,因為其嚴重性可能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