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你在溫車還是在溫油??
作者:不詳
日期:2001/2/11
一早又見到街坊鄰居們坐在車上看報紙,想必是在溫車吧!其實這種觀念已經不
合實際了,我倒寧願多在床上賴個五分鐘,出門時發動車子就上路,這才是現代
人應有的效率啊!
此回油政總局就以詳細解說的釐清,帶領大家破除守舊的想法,下次別再讓我逮
到你在溫車,否則我會敲敲玻璃低頭問你︰「先生,溫油嗎?」

賴床是許多人每天早上用以搏鬥睡意的消極抵抗,這種清晨的掙扎仍比不過冷車
啟動時引擎的創痛,因為冷車啟動和隨後的溫車時間是導致引擎磨損最鉅的過程
,我們在一般機油常識報導中都會看到說明好的機油具有冷車啟動性佳、減少燃
油稍耗、具清潔性....等選擇條件,但大家都忽略了冷車啟動的觀念革新。這可
不是局長我漫天放話!根據麥克唐納一道格拉斯(McDonaldDougles)動力工程部
研究,內燃燒的機械磨耗有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都是在引擎啟動瞬間和運轉十秒
內造成的,但是引擎一旦達到正常的工作溫度和正常的工作壓力、以及穩定溫和
的運轉時,機械磨損極其輕微,來自國外的研究報告曾誇張的形容:「將冷車從
啟動到行駛上路的磨耗,相當於高速公路定速行駛800公里」。因此,為使機械
磨損減少至最低程度,延長引擎壽命,我們需改變以往慣用的溫車觀念。從前我
們代代相傳的溫車方式是靜態發動引擎,以怠速運轉直至水溫錶指針開始爬升或
達到正常水溫刻度後再行駛。但是看了以下說明〝機油的潤滑與摩擦〞後,傳統
的認知將被瓦解。

啟動的摩擦

機油於引擎內的潤滑是當達到正常工作溫度及油壓時,潤滑系統處於最佳工作狀
態,機油均勻散佈於金屬機件之間形成油膜,隔離金屬間之接融。

當引擎熄火機油停止循環,油膜便消失,引擎金屬機件就處於直接接融狀態。以
夜晚為例,停好的車子須經過一整夜才會再啟動,此時機油逐漸冷卻,並回流至
油底殼中,引擎上部機件失去機油潤滑,當清晨重新發動引擎時將面臨潤滑不良
使金屬直接接觸的惡劣狀態。因此低溫流動性佳的機油能夠在數秒內於引擎正常
循環,這是減少磨損的良方。

但是仍會有金屬直接磨接的機會,當然這是無法完全避免的,不過時間越短越好
。金屬直接接觸摩擦將加速損耗,並逐漸增加間隙,長期下來將導致大修搪缸。

污染是傳統預熱溫車併發的另一問題,因為溫車時手動或自動阻風使燃料比例增
濃,燃燒不完全的汽油(燃料)會與機油混合,產生強酸,長時間的怠速空間會
加速酸性劣化,所以長期行駛於擁塞交通中的車輛應盡量提早更換機油。

此外,摩擦的金屬屑存在於機油中也會產生磨損成份,如果不定時換新機油,將
進一步加速內部機械磨耗。

最近有些懂得照顧車輛的愛車士在例行換機油同時,將機油底殼一併卸下且清理
殘餘油漬,然後找塊吸力較強的磁鐵吸在油底殼底部,再把油底殼裝上,另外目
前有一種號稱具磁性吸力的機油濾蕊。不管在機油底殼上裝磁鐵也好,或是磁性
機油濾蕊也好,主要是藉由磁鐵吸力來減少流動於油中的鐵屑,並減少日積月累
的異常磨損。

溫車革命論

讓引擎空轉達到正常溫度再行駛的方法如今發生革命,我們知道,引擎溫度在有
負荷(行駛)的情形下,爬升得比冷車怠速空轉要快,如此不僅可提高潤滑系統
的效率,更可以縮短阻風時間,進而減少因混合比增濃造成過多燃燒不完全的燃
料,也有助於儘快達到正常燃燒。

知道了以上的優點,從此請不必再讓引擎怠速空轉溫車,當引擎發動後,只要達
到正常油壓(油壓表顯示或機油警告燈熄滅)就可以行駛上路,通常只須幾秒鐘
便可,如果氣溫極低也只要再延長數秒即可。

理想的怠速空轉最好不越過30秒,隨即入檔行駛,相信會有人嗤之以鼻,但是不
相信或不照辦的人就「落伍了」,不夠資格擔任現代車主。

行駛方式也毫無技巧,車主只須以正常行車速度即可,在未達正常工作溫度前不
要急著加速,那只會使進入燃燒室的燃料超量,無法發揮應有的動力也無法充分
燃燒,只會造成嚴重的廢氣污染。

這個溫車革命論,除了對引擎有幫助,行駛時也能使變速箱和差速器等傳動系統
提前升溫。

最後,油政總局附帶提供幾項減低磨損、延長引擎壽命的秘訣,供讀者參考利用。

因為啟動造成最大磨耗,所以必須將點火(包括電瓶)和供油系統維持在最佳狀
態,可減少打馬達的次數。另外,冷車或更換機油後的啟動,由於機油幾乎完全
集中於油底殼,因此發動時切勿讓馬達轉動過久。

通常啟動時間約在兩秒鐘左右,若引擎無法發動應立刻停止動作,以間歇方式反
覆發動,千萬不要存有「一次就要讓車子發動」的心態,最重要的是機油的黏度
指數也須配合用車環境溫度。

除了上述幾點,補充上次BillGates的另一論點:

冷車時燃油噴得多,油氣濃,容易由活塞環處吹漏到曲軸箱,
造成機油稀化及酸化,喪失機油潤滑保護作用,造成機件額外
摩耗...原地暖車越久,這現象越嚴重!

回到目錄】【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