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十三種生活方式
作者:夏林清(探索自我)
日期:2001/12/16
十三種生活方式

第一種方式:在這種生活方式裡,個人應當主動地參加社區中的群體生活,
目的不是為了要改變它,它是為了要瞭解、欣賞和保存人類已成就的最好的
東西。過分的慾望應當避免,而代之以適當的節制。一個人可以追求世間種
種的美好東西,但必須循正當的途徑。人生應該是光明的、平衡的、有控制
的。而粗俗、狂熱以及無理性的行為、無耐心、縱慾等等都要加以避免。友
誼應被重視,但卻並不跟很多都容易親暱。人生應該是有紀律、有禮貌、可
理解、可預測的。社會變化應該慢慢地、審慎地進行,以使人類文化上的成
就不致喪失。個人在身體與社會兩方面都該有些活動,但卻不可採取狂熱的
或過激的方式。約束與智慧應該給一個活躍的生活帶來秩序。

第二種方式:在大部份的生活裡,一個人應該「單獨地走自己的路」;他(
她)在居住的地方有自己的小天地、有很多時間做自己的事、設法控制自己
的生活。一個人應該重視自給自足、思考反省與自我瞭解。他的興趣不該趨
向於跟社會團體密切聯繫,也不該趨向於操弄外界物件或控制物理環境。個
人應該致力於使自己外在的生活簡單化,節制那些要靠外界物質和社會的力
量才滿足的慾望,並集中精力於自我的鍛鍊、修養與指導。外向的生活做不
出什麼,也得不到什麼的。一個人必須避免依賴他人或外物;生命的真諦應
從自我中體驗。

第三種方式:這種方式的生活,是以他人的關懷和同情為中心的。溫情應該
是生活的主要成份;但是,這種溫情是毫不摻雜強迫別人跟自己要好或利用
別人來達成自己目的的意圖。佔有的貪婪、男女的性慾、控制人與物之權力
的追求、對智慧的過度強調、以及對自己的過份重視等等都該予以避免;原
因是它們會妨礙人與人之間的同情心增長,而在人世間只有同情心才能給生
活意義。如果我們對人懷有敵意,則將與人隔絕,無法接受別人的影響力量
,而那些力量正是我們個人真正成長所依賴的。所以,一個人應該淨化自己
、約束自己,以便能接納別人,喜好別人,幫助別人。

第四種方式:生活供人享受的-用肉體去享受,津津有味、毫無顧忌地去享
受。生活的目的,不是要去控制世界與社會二者的命運或他人的生命,而是
要開放自己,接納各種人與物,並喜好之。人生是一個歡樂的節日,而不是
一個工廠或一所訓練道德紀律的學校。要順其自然,聽任人和物感動自己,
這比做任何事(或任何好事)還重要些。但是,要想這樣享受,必須先能充
分地以自我為中心,如此才能敏銳地察覺正在發生的事情,才能自由地認識
新的事物。所以,一個人應該避免一切牽累,避免對某些人或物過份依賴,
避免自我犧性:一個人應該常常獨處,有時間來反省和注意自己。在美好的
生活中,孤獨與群處都是不可缺少的。

第五種方式:一個人不應該只顧自己,避開人群,躲得遠遠地,抱著自我中
心的態度。而應參加一個社會團體,享受友誼與合作,和大家一同來積極行
動,以求實現大家的共同目標。人是有社會性的,是有活動的:人生應該在
充滿活力與合作性的團體中享樂。沈思、拘謹、孤獨、抽象的智慧、追求個
人的自立、重視個人的佔有等等,都足以切斷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一個人應
該趣味盎然地過著外向的生活,享受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和別人一同努力來
獲得快樂的、活躍的社會生活所需要的東西,對待那些反對這種理想的人,
自不必過於客氣。生活是越講究越好的。

第六種方式:生活總是傾向於停滯蕭條,變成得過且過,一副多慮灰色地病
懨懨的模樣。為了克服這些傾向,一個人必須強調經常活動的必要-如身體
的活動、探險、謀求各種問題發生時的現實解決、改良控制世界與社會所需
要的技術等。個人的前途主要是取於他(她)所做的是什麼,而與他(她)
所感覺的、思考的無關。新的問題是經常在發生,而且是永遠會發生的。人
類如果想進步,一定要經常地作種種改良。我們不能只追隨過去或夢想未來
。我們必須毅然地、不斷地工作,才能控制那些威脅我們的力量。人應當依
靠從依科學知識中得到的技術求進步。人應當把解決各種問題作為生活目標
。不要以「好」滿足,一定要完成「更好」的。

第七種方式:我們應該在不同的時間、用不同的方式從各種生活方式中接受
點什麼,但卻並不專注於其中任何一種。因為可能在某一個時候、某一種方
式比較適宜;而在另一時候,則別種方式最為恰當。在生活中,享受、行動
與冥想應當有相等的份量。如果其中任何一種行之過度,我們就將失去生活
中的一些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們當培養生活上的彈性,承認我們有多方面
的傾向,容忍這種多面性所引起的緊張,並在享受與行動之中,保留一些超
脫的機會。人生的目的在求享受、行動、及冥想三者的統合,在求各種生活
方式的交互作用。一個人應該利用所有的各種方式來建立其生活,而不是只
採取其中一種。

第八種方式:享受應該是生活的主旨。但並非要狂熱地追求各種強烈的、刺
激的享樂,而是要安閒地享受各種簡單的、容易得到的愉悅-如像:今天能
活在這世界上、美好的食物、舒服的環境、跟朋友們聊天、休息與放鬆等等
。溫暖與舒適的家、鬆軟的椅子與床舖、貯滿食物的廚房、為朋友而開放門
戶-住的地方就該像這個樣子。安逸鬆弛、舉動悠閒、呼吸從容、不慌不忙、
對世界(也就是說對世界上的食物)存有感謝之心-身體就該像這個樣子。
衝動的野心和極端的禁慾,都是沒有得到滿足者的標記;這種人已經失去了
在簡單、無憂與有益的享受中逍遙渡日的能力。

第九種方式:接納與感受應該是生活的主旨。人生中那些美好的事物都是自
然而來、不求而至的;堅決的行動得不到它們,肉體情慾的放縱中看不見它
們,社會生活的煩擾中找不著它們。這些美好的東西,不能用幫助別人的方
式給予人家,也不能從苦苦思慮中獲得。當人們把「自我的欄柵」拔除時,
它們會不求而自來。當一個人一無所求而靜靜的感受中等待時,他(她)的
自我就會變成開放的,就能接受那些培養它、透過它而發生作用的各種力量
;靠著這些力量的支持,自我就可以得到歡樂與平安。在碧天幽樹之下獨坐
,聆聽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安靜而感應的;那時,智慧就能從外面進到裡面
來。

第十種方式:自我控制是生活的主旨。不過,並不是指從世界裡退縮的那種
簡易的自我控制,而是指警覺地、嚴肅地、大丈夫式控制著自我-生活在世
界中知道世界的力量和人力的限度的自我。一個好的生活是受理智所支配而
堅持著崇高的理想。它不被舒適和慾望二者的引誘所屈服,它不期待虛幻的
理想社會。它不相信最後的勝利。期望不可太高。不過,一個人可以警覺地
切實約束自己、控制那些難以駕馭的衝動、瞭解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用理
智來領導自己的行動、維持自己的獨立自恃。這樣,雖然一個人最後終將歸
於寂滅,但他(她)卻能保持其人類的尊嚴與崇高,而以一種井然有序的美
好風度死去。

第十一種方式:冥想靜觀的生活才是良好的生活。外在的世界不是人的適宜
居所:它太大、太冷、太迫人了。內向的生活才是價值的。充滿了理想、情
感、夢想、和自知豐富內在世界,才是個人的真正歸所。藉著培育內在的自
我,人才能真正地成為人。也只有到那時,才能對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產生深
切的同情,才能了解生活中固有的痛苦、才能體會侵略行為的無益,才能獲
得冥想靜觀的樂趣。於是,狂妄自大將不復在,苛刻嚴峻便自然消失。當拋
棄這個世界時,一個人可發現更廣、更美妙的內在自我之海。

第十二種方式:運用體能是使生活有價值的秘訣。天生雙手,就是要把原料
做成各東西的:用木料磚石來造房子、種五榖以求收穫、拿泥土來塑造東西
。只有在動作-如爬山、跑步、滑雪等,筋骨才會感到快樂。只有在克服、
支配和掃除某些困難時,生活才有意思。只有有活動的、適合當前情況的、
勇敢與冒險的行為,才會帶來滿足。生活不會在深謀遠慮中或逍遙舒適中達
到至善。用力向外行動,在可以知覺的現在中,感到自己的力量而興奮-這才
是好的生活方式。

第十三種方式:一個人應當為人所用。讓別人來使用他(她),以幫助他(
她)們成長;讓宇宙中那些偉大的意向來使用他(她),這些意向正在靜靜
地、不可抗拒地達成其目標。一個人之所以應該為別人及宇宙意向所用,是
因為人們和宇宙意向是真誠可靠,可被信任的。一個人應該謙卑、穩定、忠
實、讓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溫情與保障,便懷感謝之心,但並不去強求。
因為接近他人和自然遂有安全。用虔誠培養善良,結果自然得到善良的支持
。一個人應該是一個清醒的、自信的、安靜的器皿和工具,容納著那些偉大
可靠的,即將發揮的力量。

回到目錄】【上一篇】【下一篇